江苏华飞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© 2019 苏ICP备14059005号-1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南京
暂无内容,请在配置面板选择引用内容。
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。

新闻资讯

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:“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”在京举行

分类:
行业新闻
2022/07/21 14:26

来源:《 中国能源报 》2022年07月04日   第 01 版

6月28日,“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”在北京举行。

会议以“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——中国实现‘双碳’战略的路径”为主题,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从政策、市场、技术等角度,深入探讨我国能源转型及低碳发展路径。

 

任务艰巨 形势依然严峻

近年来,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大幅改善,但形势依然严峻。

2020年,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,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7%;能源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101亿吨,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总量的30%左右;我国已进入高排放国家行列,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7吨,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.4倍,甚至超过英、法等发达国家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,还将驱动能源消费不断增长,温室气体增量压力巨大。

  •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、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、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杜祥琬指出:

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存在三大挑战。首先,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0%,但却消费了68%的能源。其次,我国能源结构偏煤,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6%,有待进一步降低。最后,综合能效偏低,我国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.5倍,亟待提升。

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把握好节奏,积极又稳妥地实现目标,既要防止“一刀切”简单化,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。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达峰原则,鼓励已经达峰的地区不再增长,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尽早达峰,碳排放量大户钢铁、水泥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。

  •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、研究员严刚表示:

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存在“同根同源”特性,两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协同推进。通过减污和降碳两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耦合,强化目标协同、区域协同、领域协同、措施协同、政策协同和监管协同,实现提质增效。 

 

先立后破 加快发展新能源

实现碳达峰碳中和,能源是主战场。

数据显示,2021年,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.34亿千瓦,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.1%。而风力、光伏发电量分别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.9%和3.9%,占比依然较低。

  •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、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周大地指出:

一提到能源稳定供应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增加传统化石能源的产能产量。但煤炭、煤电产业发展的重点,应该是挖掘现有产能的潜力。新增煤炭、煤电装机过多,会对新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产生阻力。

能源转型要先立后破,重点在“立”上,在满足当前和未来能源合理需求的前提下,加大新能源供给能力和消费水平,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。

  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、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、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白重恩指出:

从电力系统角度来看,为了新能源并网消纳,电网需要敷设新线路,且新能源供给存在间歇性和波动性,还要增加电网调峰能力及智能化的投资。

现有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,配额初始发放方法存在弊端,建议将配额由免费发放给电力企业改为免费发放给终端用户,电力企业通过在碳排放权市场上收购配额来满足需求。如果电力企业获得碳排放权需要付出成本,就有动力来推动电价调整。而消费者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得收益,对冲电价调整的影响,就可以减小电价调整的阻力。只有在电价中反映出投资成本,才能调动电网消纳新能源的积极性。

 

机遇挑战同在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

当前,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,科技创新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。 

  •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、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、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贾康认为:

除了法律和行政手段,还要建立以制度机制支撑的经济手段。用利益作为杠杆,引导企业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,千方百计把工艺技术对接到绿色低碳的要求上。如果实施了,企业就能够获得物质利益,在竞争中做大做好做强。反之,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。

  • 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、西门子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、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肖松指出:

绿色低碳也成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“敲门砖”和“加速器”。

低碳经济的市场效应正在逐渐形成,绿色产品和技术将更具竞争优势。对企业而言,可持续发展早已不只是关乎社会责任的可选项,而是打开商业机会的窗口,更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支点。其中,数字化将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,无论是制造工厂、楼宇、交通还是能源系统,从设计、规划到生产、运营的全生命周期,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,赋能企业显著提升发展速度、质量、效率和灵活性,推进有序减碳。

关键词: